第4章(第3/4页)

朱文英:“……”

他停下脚步,转身离开。

朱文正也停下脚步,好奇道:“阿英,你不追了?”

朱文英微笑:“我去找娘来救标儿。”

朱文正惊骇:“喂喂喂!别找婶婶啊!”

朱文忠立刻放下手,苦着脸道:“阿英,不至于不至于。”

朱元璋:“站住!”

朱文英冷笑一声,朝着后院跑去:“娘!文正和爹欺负标儿。”

朱文忠拍了拍胸脯。还好还好,和我没关系。

朱文正把陈标放下,和朱元璋一起去捉朱文英。

这下轮到陈标在地上跳着小脚拍着小手:“英哥快跑!让娘来教训他们!”

后续事情发展,咱们给老朱一个面子,就不提了。

什么被训了半个时辰,写了多少字保证书什么的,我们全都不知道。

朱元璋和朱文正两叔侄对朱文英挤眉弄眼,做口型骂朱文英“告状狗”。

朱文英帮陈标摆碗筷,笑而不语。

当朱元璋和朱文正被马氏训完的时候,徐达和汤和又来蹭饭,朱文忠的亲爹、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也来了。

李贞是朱元璋还活着的唯一同辈亲戚。

朱元璋从小家里就贫穷无比,二姐和二姐夫李贞家是唯一吃的饱饭的亲戚,多次接济朱元璋。

战乱开始后,李贞颠沛流离,几经濒死,至正十三年(1353年)于滁州投奔朱元璋。

在郭子兴死之前,朱元璋过得并不好,李贞这个带着拖油瓶的朱元璋二姐夫一直跟着马氏搞后勤,并不为多少人所知。

直到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死了后,朱元璋才能算得上一方领袖(还是较弱的之一),本文主角陈标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生。

一年后,陈标因为亲娘一句“锅里一滩肉”吓到,主动暴露成为“神童”,李贞自请隐姓埋名成为“陈国瑞”的亲戚。

经过朱元璋的一番操作,几年后李保儿参军的时候已经是陈国瑞的外甥,被朱元璋收为义子,改名为朱文忠。

他自己的侄儿朱文正也几经折腾,成了陈国瑞的侄子,再辗转被朱元璋收为义子。

朱文英这里的操作更简单。这年头孤儿认好几个干爹多正常。

因为朱元璋的义子非常多,改名叫“朱文X”的有二十来个,口头上认了后不管的都不知道有多少。这三人又都只是十几岁的半大小子,隐藏在朱元璋的义子中毫不起眼。

他们的身份,就这么轻松的变了。

至于有人提起曾经投奔过朱元璋的亲戚时,朱元璋放出消息,他的亲戚带着嫡子藏了起来,以在朱元璋势力覆灭后,为老朱家留下香火。

在乱世这很常见,其他势力的首领也有偷偷藏儿子。

李贞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知道自己和李保儿的未来都系在朱元璋身上,一直谨小慎微地维系着和朱元璋的亲情,所以才主动放弃“朱元璋亲戚”的身份,去当“陈国瑞”亲戚。

历史中,他即使已经被封侯也不续娶、不纳妾、不生子,守着儿子十分节俭地过了一辈子,并时常用自己当农民时的经历告诫子孙要节俭。

李贞也死在朱元璋前面。

他死的时候和汤和死的时候一样,朱元璋和已经病得不能说话的李贞对着哭。李贞病逝后,朱元璋罢朝三日。

朱元璋活得太长,他的发妻马皇后、爱子朱标、嫡孙朱雄英、唯一的同辈亲人李贞、最好的发小汤和与徐达、最忠诚的外甥李文忠、最信任的义子沐英……统统死在他前面。

侄子朱文正则是背叛了他。但他仍旧封朱文正八岁幼子当靖江王,传了十四代。

能维系他“朱重八”甚至“朱元璋”这个身份的人统统早早死了。

朱重八和朱元璋也就死了。

活下来的是疑神疑鬼的暴戾老疯子洪武皇帝。

这些都是后话。

直到朱元璋灭陈友谅之后,才显出一方雄主的气魄。

现在陈友谅都还没噬主,朱元璋也只是一个夹缝中不起眼的小诸侯,包括元庭在内的诸多势力都没把朱元璋放在眼中,不认为朱元璋有逐鹿中原的可能。

但他的亲朋好友都还带着笑容环绕着他,唯一的侄子朱文正也没有背叛他。

朱元璋见到李贞来了,就把写保证书的苦恼抛之脑后,挥舞着大手招呼着:“姐夫!标儿亲手炖的羊肉!咱们可有口福啦!”

李贞开玩笑:“我有口福的时间多得是。”

朱元璋笑骂道:“那你别吃。”

李贞笑道:“不行。以前有口福是以前的事,今天的口福也不能错过。我自酿的果酒,不违反军中禁止用粮食酿酒的命令,喝点?”

朱元璋还没说话,汤和已经扑了上去:“酒酒酒!”

徐达一脚踹向汤和屁股:“你能不能戒酒?你这么好酒,迟早喝酒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