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媒体审判(第2/4页)

“舆论是什么?公众认知的体现。”

“而公众是无法保持理智的,他们会【选择性接触】,他们认为正确的结果。”

“还是拿学生坠楼来举证,假如媒体报道之后,舆论认为是老师的原因造成学生跳楼。”

“而学校这个时候出来辟谣,说学生坠亡与老师无关。”

“你们是相信媒体,还是学校?”

众人蔫头耷脑,“媒体。”

齐磊,“原因呢?”

童璐想都没想,“第一,媒体作为第一个报道事件的意见领袖,具有主观结论的可信度、以及定罪权。”

“第二,舆论更愿意相信一个他们认为逻辑可以自洽的假想事实。”

“第三,学校作为当事方,缺少公信力,而媒体即便是提前下达了主观结论,但舆论缺少认清事实的其它信道。”

齐磊挑眉,“回答正确,加十分。”

跳过信道。

齐磊:“第四,信宿(信息受众)。”

“信宿在无法看到客观事实、相信媒体先司法结论一步得出来的主观结论。”

“且在认知上,认为媒体的权威性等同于司法权威的情况下,会形成什么?”

这次是韩国的那个小眼睛女生,“【晕轮效应】。”

“舆论会根据初步印象,形成对事件的整体印象。也就是说,一般舆论认为这是老师的过错造成的,那么就会把第一主观印象当做对事件的全部结论。”

齐磊,“对了!那之后又会形成什么?”

见没人做答,齐磊道,“【选择性接触】啊!”

“舆论会排除所以不同的声音,用结论来左右过程。”

“而被选择性信息渠道长期覆盖的情况下,会很快形成社会情绪。”

“注意!!”齐磊在这里强调了一下。

“即便舆论高喊只是要事实,可实际上,这个时候左右舆论判断的,根本不是事实,而是情绪!”

“社会情绪会给司法正义带来巨大的压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司法审判,这就叫媒体审判。”

大伙儿都做着笔记,二外的日韩留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因为传播学知识毕竟不是他们的强项。

可是北广这边,无论是雏鹰二期,还是日韩留学生,还是其它院系来听课的,心中也不由疑惑。

陈姥爷上课的水平还是很高的,他讲【媒体审判】的时候,不但把定义给大伙讲清楚了,还结合实例进行了解析。

就比如,98年,某地的一位公安分局局长驾车恶性致人死亡案件,当初的社会舆论就非常具有媒体审判的特征,最后这位局长被叛了死刑。

且不说量刑是否公正,但确实存在争议,是典型的【媒体审判】。

怎么感觉陈姥爷比小齐导员讲的好呢?

此时,陈姥爷,还有赵老太,也都在角落里坐着。

对于齐磊在陈姥爷面前卖弄,赵老太也不由点评,“结合传播四要素,倒是挺新鲜的。”

“不过,还是举实例直观一些。老陈啊,别什么都跟他学,我觉得你的教学方法好!”

陈兴福傲娇地一扬下巴,“我本来也没跟他学,我是来给这小子把关的!”

好吧,陈姥爷是不会承认的。

再说,关于【媒体审判】这个知识点,他确实比齐磊讲的好。

北广的学生们也觉得,小齐导员这次有点失水准了哈,没有陈姥爷直观嘛!

可是下一刻。

“没太听懂?”齐磊笑着扔掉粉笔,这都快成他耍帅的招牌动作了。

底下人拉着长声,“听懂啦!!~~~”

齐磊,“违心了啊!听懂了,就是不太爱听,是吧?”

大伙抱歉一笑,确实不咋爱听。没有踩老米过瘾呢?

“这样吧!”齐磊往那儿一靠,“也快下课了,咱们做个课堂作业?”

大伙儿,“做呗!”

齐磊,“随便回想一个,你们认为存在媒体审判的事例。”

“然后结合信源、信息、信道和信宿,把它套进去。”

“??????”

陈兴福一惊,套进去?不由跟着齐磊的思路,随便想了个实例,往里一套。

好吧,齐磊确实没举实例,看似枯燥了。但是,他让大伙儿自己举例子。

这样一来,课堂互动拉满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他们认为是典型的媒体审判实例。让他们自己去拆分理解,咋感觉……好好像比我直接讲实例印象还要深啊!

你想啊,齐磊等于是给大伙儿一个公式,然后你们自己想一个事儿,把它套进去。

在这个事例之中,信源是什么?信源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带有情绪的,还是冷静的?

媒体是什么?媒体是否做出了主观结论?媒体是有情绪的,还是冷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