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第2/2页)

“这个时候在练习的是法兰兹组建的S乐团。”美奈子带着他进去的时候,有乐团正在练习,她侧耳聆听了一会儿:“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啊。”

狗卷荆和桃平只是站在这里听了一会儿,就听出了大量问题,从音准到音色,再到各个声部的配合……每一个能想到不能想到的地方,他们都能出各种岔子。

“演奏得真糟。”桃平美奈子说这话的时候,却是笑着的。“但是很有意思。”

狗卷荆有点难体会这个“有意思”的概念,他身边从来没有出现过演奏水平如此差的,第一次知道演奏还能差成这样。

“作为乐团来说是大失败,但是作为单纯的演奏者来说,又独具个性。”桃平说:“这群孩子我知道,全部都是学校里的‘差生’,因为个性太过强烈,完全按照谱子循规蹈矩地演奏对他们来说很困难,但是自由创作,他们又只能获得‘差生’的名头。”

这个问题很难得到答案,如同应试教育从古至今一直被批判,但人们却又难以找到一个比应试教育更好的方法。

规矩地成为优等生。

和个性化的差生。

难以简单用好或者不好来判断个性的学生,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声音,组成乐团的时候就难以统一。乐团某种意义上跟军队差不多,由站在台上的指挥带领,第一首席充当小队长,万众一心朝着一个方向用力,力求所有人跟上指挥的指示,如臂挥使。

桃平:“虽然不是一个好‘英雄’,但看来会是一个独特的‘英雄’的感觉。”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又名《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以“英雄”为主题创作的交响曲,描绘出一个史诗般的英雄性格。曲子极具创新精神,不仅突破了维也纳交响曲的创作模式,还将交响曲从单纯的娱乐上上升到探讨人生哲理,描绘社会的高度,有人甚至评价它开创了交响曲的浪漫主义时代。

音乐很有意思的点就在这里,当乐曲从作曲家的脑海里变成现实中的乐谱时,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它落到了不同的人手里就会有不一样的变化,像哈姆雷特一样。

狗卷荆还没从这个角度考虑过这个问题。

完全撇开作曲家,依靠自己的二创啊……

“他们好像要结束了。”桃平美奈子走到灯光下,“千秋君,既然你们已经结束了的话麻烦把钢琴搬上来吧。”

千秋真一:“钢琴?”

“难得狗卷君过来,难道你们就不想听一下他的演奏吗?”

狗卷君和S乐团的其他人摆出了同款吃惊的表情。

千秋:等等,为什么你也这么吃惊?

理事长桃平依旧兴致勃勃:“要不,拉威尔的《水中嬉戏》怎么样?上一次听还是去年的事了。”

于是一群已经收拾好要回家的乐团成员,又齐刷刷地霸占了听众席。

“我第一次听他的拉威尔算算已经好多年前了,那个时候他是五岁还是六岁来着的?”

学生都惊了:“这么小?《水中嬉戏》很多大跨度和刮奏,这么小的孩子弹得了吗?”

“哈哈哈,只是前面一小段而已。当时是在琴行里面,那孩子上琴凳还是用爬的,特别可爱。”台上的狗卷荆还需要时间热身*,桃平美奈子就和学生们聊开了:“人只有这么高,手脚还很小,结果弹出来的声音,把整间琴行的人都惊到了。”

“从小开始,他钢琴的音色就非常特别。”

千秋真一接话:“狗卷君的音色在青年钢琴家中也是独独一份,层次、力度、颗粒感,我第一次听的时候都吓到了。”

“是吧是吧。”美奈子找到了同好,整个人都变得年轻活泼起来,“特别适合德彪西和拉威尔那种色彩丰富的曲子。”

“巴赛弹的肖邦也很有味道。”

“今年他好像主攻李斯特呢,真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