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第2/2页)

“听起来比之前更柔软了,细节的部分处理得很巧妙。”

“哈哈哈,贝多芬的110回弹速度更快了!”

两个人说得起兴,就在李斯特面前讨论了起来。

匈牙利人抢不到出场机会,干脆把两只嘎嘎嘎的大鹅赶了出去,把门一关才重新坐到镜头面前。

狗卷荆正眼神亮亮地望着他。

极少夸赞学生的李斯特开口之前顿了顿,克制地说:“演奏贝多芬时要注意自己的表达和表达的手法,特别是贝多芬奏鸣曲110,从序奏的宣叙调开始就要小心,贝多芬是一个富有表达欲的音乐家,他的音乐永远情绪饱满而丰富,并不光是停留在纸面的音符之上,还有底下的涌动要表达出来,将空间的广度和宽度拓开。”

“因为贝多芬他这个人是个闷骚。很多话他直接说说不出来,只能倾注在音乐上表达,就连表白都恨不得写一首曲子,音乐才是他的第一语言,他将自己的人生都融入到了他的创作当中去……”

就在小荆的眼神慢慢暗下去,好像耳朵也垂下的时候,李斯特眼里闪过一丝笑意,才说了一句:“弹得还不错。”

学生马上又支棱起来了。

李斯特几乎将整首贝多芬奏鸣曲都掰开了来讲,不停留在曲子本身,加入了很多关于他对贝多芬的思考和肯定,从演奏到作曲的动机和思考,偶尔他还会停下来等狗卷荆的反馈。

尽管已经学琴十几年,但狗卷荆的关注点更多的在技巧和表达上,对于钢琴乐曲背后的创作手法和理念了解得少之又少。从这方面来说,小荆在表达上相当的“野生”。

这是大部分人学琴的分界线——对音乐的理解到哪里。

这部分的理解会很直接地反馈到音乐的表达上去。

代入来体验作曲家的表达是很直接有效的方式,只不过这样的方法是有极限的。再情感丰富和细腻的人,也有无法理解的时候。而且一味将自己代入作曲家的心境当中,就像演员不断用体验法代入别人的人生,反复过度的代入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更需要花费精力的,是去了解一个作曲家,了解他的人生、他的经历、他的创作理念、他的创作动机、创作习惯,甚至他的信仰、他的宗教、他的爱好……音乐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自身的综合体现。

狗卷荆看李斯特侃侃而谈,他对贝多芬如数家珍,聊到音乐时,整个人散发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强大和统御力,跟平时的李斯特完全是两个人。

“李斯特老师对贝多芬好了解。”

李斯特回过神,想起他和贝多芬还在小荆面前吵过架,利用喝水的动作掩饰自己回过神来的窘迫,坚决不肯承认自己对贝多芬的仰慕:“一般般了解吧。”

“贝多芬知道了一定会很高兴的吧。”

刚刚喝下去的水都想喷出来了。

李斯特望着嘴角带笑的狗卷荆,恍惚好像看到了第二个肖邦。

那种温柔的地方、喜欢恶作剧的地方都特别像。

“……其实你是肖邦的儿子吧。”

狗卷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