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第2/2页)

常年挨打的小孩有强壮的手臂和喷涌的情绪。

“把情绪扭转过来。”俄国人不断提醒:“你要面对的是钢琴,你的力量要层次分明地传递出来,不要太着急了。你的情绪也是逐渐递增,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地往上生长,朝着阳光努力,最后冲到顶点再有一个喷发。”

“稳住,没错,稳住,给一点,再给一点……”

恰恰是这个地方最难。

钢琴和弦乐器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并不是直接触碰琴弦,它是敲击琴键实现发音,这个时候要控制音乐的音色就很难,还要通过这个音传达感情,更难。

柴可夫斯基教给狗卷荆的就是这个。

同一个音,它的音色纯度、层次、颗粒感,要干净清晰地传出来,才有可能传达给观众。

别看柴可夫斯基来自极寒的战斗民族,他的脾气可比李斯特要好多了,一点一点引导着狗卷荆前进。

“我们重头再来一遍。开头这里你的手臂要用力,但不能僵硬,要像鹰俯冲捕猎的一瞬间,稳、准、强。实际和乐团合作的时候,这里要看着指挥同时注意乐团的声音,这个位置你的音都是强而有力的,乐团需要配合你,但不能光顾着你自己的表现,你要给乐团一点回应。”

狗卷荆就跟这首曲子磕了足足三个月。

柴可夫斯基来验收最终成果的这一天,除了他之外,肖邦、李斯特和贝多芬也连上了线,好好一个小测变相成为了年终大测。

“别紧张,小荆。”正牌老师首先安抚了一下小弟子,“李斯特和贝多芬只是碰巧过来听听而已。”

好一个而已。

放两个顶尖音乐家在这里坐着,没有一个琴童不紧张。

但狗卷荆确实不紧张。不仅是因为他本身缺了紧张这条弦,也经常通过各种途径接触他们,还因为他弹这首曲子的本身,就是渴望表达。

事实上是,这师爷孙两又双吵架了,来找肖邦当裁判,而肖邦和柴可夫斯基约好了要听狗卷荆的第一首协奏曲练习,不肯走的两个人就一左一右当上了背景板。

坐在中间的是肖邦,左边的表情臭的李斯特,右边是格外严肃的贝多芬,再也没有比他们存在感更强的背景板了。

另一个窗口的柴可夫斯基都给他一个怜悯的眼神。

狗卷荆倒很淡定,他挨个问好之后,若无其事地准备演奏。

没办法立刻找到乐团现场配合,所以他只能利用音频进行最后的合奏,录音还是柴可夫斯基给他找来的。

当小孩的手抬起再落下的时候,钢琴发出的声音和整个乐团相比丝毫不显弱势,惊到了李斯特和贝多芬。

钢琴给予了交响乐团有力的配合,却没有抢走乐团本该有的风头。而到钢琴演绎主题、乐团伴奏的时候,序曲的气势并没有因为他的钢琴而减弱,即便是柔和的部分,都有独特的力量在支撑,之后和乐团的合奏,更是迸发出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第一乐章,23分钟演奏结束。

一滴汗水在他的额头凝聚,跟随他的活动逐渐下滑,经过脸颊落到下巴,随着最后一个音符低落到了琴键上。

这是一场绝不容易的马拉松,狗卷荆辛苦了三个月,终于跑到了中场休息点。

这绝不是《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狗卷荆的终点,却让在场的音乐家窥见了他音乐旅程中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