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电影下乡

1978年的立春一过, 转眼就已是年廿九除夕夜。

时近年节,地里的活基本已经不多,人人都在这难得的冬日里, 享受着一年到头难得的轻松日子。

村口的老榕树边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歇息的好地方, 即便是北风呼啸的时候,也照样有着七大姑八大姨大姑娘小媳妇等, 聚在树下趁着日光做点轻省活。

逢年过节, 正是新年新气象, 熬过了昔日的天灾祸劫和全国悲恸,趁着这动乱平息新政将来的好时机,不少人的脸上也总算挂上了久违的笑容。

“哎, 你们听说没有, 村里从县城电影院请了人, 今晚过来给放电影!”

这年头的大陆别说农村, 就连城市里电视机也还是极其稀罕的玩意,能有电影下乡播放, 就已经是广大人民群众难得一见并且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当然听说了, 这电影就是洋人的那些影画戏是吗?”

“前些日子咱们队里那些知青, 就为去市里看第一场而争破了头, 就为了争那个什么电影解说员的位子!”

“这解说员是什么东西啊?”

“哪个什么东西,就是他们这些读过书的人先看, 看完了理清故事是怎么说的, 然后就在放电影的时候给我们讲明白这个故事说得是啥意思。”

“哎,这敢情好啊,我这种没读过书的人, 就怕看不懂那洋玩意!”

其实也不止是广大农民对“电影解说员”这一个名词颇感新鲜, 就连大城市不少人和应邀前去参加首轮播映的知青们对这个也是觉得新鲜极了:这不就是看电影吗?还需要有人像讲课一样揉碎了给别人说清楚这里面讲的是什么故事?不是直接看就可以了?

殊不知, 想出这个方法的苏韵也是费煞了一番苦心。

现在大陆正处于动乱刚过百废俱兴的阶段,认字的人都不多,直接就这么把电影按照宣扬文化的政策下乡播映,多数时候只是让人看个热闹和新鲜,只能看到外面表面的繁华,而不是真正触及到“开眼看世界”这个核心。

到时候被误解曲解,说不定又是一次人们合力批判资本主义思想的混乱,到头来反而弄巧成拙。

因此那时弄好了配音的苏韵,在电影于沪市和周边市镇开始第一轮播映时,提交了把周边农村的知识青年邀请过来看第一轮播映并且前期加设“电影解说员”一职的申请。

苏韵这种在首都挂了名的爱国艺人,又是曾经力援唐城以及主动提出了会把电影利润的一半捐出来作为灾后复兴建设资金的,再加上有政策的支持,这个申请很快就得到了肯定的回复。

沪市这边在国庆后就已经开始播放,大城市平均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即使劳动人民当场看不太懂也会有旁边的知识分子为其解惑,苏韵伪装着去看了几场,所以并不太担心大城市的电影播映情况。

唯独是平均知识水平目前相对偏低的农村,让她很是注重电影下乡播映的情况。

临近年关又有政策支持,在农村地方的电影票价要比大城市通用的一毛钱左右的票价要低,视当地农村的情况而逐步调整:有大礼堂的富裕村子票价在3-5分钱左右,只是提着机子随地拉起的露天剧场就相应地在1-2分钱的价格,6岁以下的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以免票。

每次电影的播映还会按要求搭配两个知识青年作为电影解说员,算入工作经验——这时候“知青”这个名词也快将要成为历史,分批回城的消息让他们充满了新的希望,但如何判定先后顺序,是许多地方的一个大难题。

苏韵这个让知识青年作为电影解说员,凭文化宣传成绩而排序的提议一交上去,立刻就获得了不少的支持。

这样一来,既能解决了知识青年们为了先回城而明争暗斗的情况,二来又能继续当年知青下乡宣扬文化的真正意义,让有知识的青年们为农村带去知识文化的传播。

在得到了许可之后,苏韵就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辗转去了周边各处市镇,一边帮助宣传一边总结下来一份电影内容及核心思想的大纲文本,发给了各处农村派出来的知情参考。

前期让知青们根据大纲文本加工为他们自己的解说笔记,而这一批基本都是精挑细选选出来的活跃分子和心中充满了回城斗志的青年,苏韵不愁他们不卖力。

因为电影资源缺乏而苏韵又是大力主动投诚的关系,所以她送来的这几部电影基本都设定了半年以上的上映期。到了播映后期电影重播多次了,大部分劳动人民都明白故事内容并且能以老带新给后来人讲解后,知青们也功成身退,兼且还可以此为先例,给别处后续接着播放电影的地区进行参考。

以上种种,除了能说一句苏韵为了电影下乡文化宣传不遗余力之外,也能说她一句资本家在压榨剩余劳动力一途上真的是太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