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长安客17(第2/5页)

从天历二十二年到龙成七年,蛰伏时间已足够长,她要为自己杀出一条重回长安之路。

--

四方战起。

长安又是阴雨数日。

当真晏倾揭穿太子羡的身份后,当长安百姓们热烈讨论着太子羡到底有没有死的时候,长安四方,传来“太子羡要复国”的说法。

那些声音说,太子羡建立了一个叫上华天的国都,从西域杀回来,一路杀入长安,要入主长安。

各方不断调兵,茶余饭后,每日都有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传来——

“我有个侄子在凉州当兵,给我们说他见到了太子羡!太子羡真的出兵了。”

“可是我们大魏兵马也不弱啊?”

“你们知道什么?我听我三姑爷说,他在南衙当差,说咱们朝廷里有很多太子羡的暗棋,要助太子羡回长安……哎,虽是大魏,却一个个心向南国啊。”

“啊……可见皇帝梦谁都有,我早就觉得晏少卿虚伪了……果然,连他那样的人,也舍不得皇帝宝座。”

“晏少卿在长安蛰伏这么多年,不知道有多少朝臣和他暗中勾结,帮他回长安。”

“这些事,应该和咱们老百姓没关系吧?”

但这种消息传得轰轰烈烈,本就和百姓有关。

消息风头最盛时,皇帝也不开朝,而各位朝臣开始收到私下清算,暗夜中,开始有北衙与南衙的兵马出动。百姓们睡醒第二日,发现自己家前血迹斑驳,便知道战火烧到了这里。

即使是南国灭亡、大魏初建的那段时间,长安百姓们也没有见过巷战,战火也从未烧到他们家门口。

这天,终于变了。

街巷中各式声音不断,有卫士开始挨家搜查反贼,也有双兵作战。乱糟糟中,京兆府开府,并北衙兵马,一同来压下这些声音。

韦浮身上的罪名还没有落实清算,便在局势严峻下重回京兆府。京兆府掌长安治安,他这位少尹,集兵对付那些街巷间异心卫士。

大魏建国后,世家摆脱颓势,曾有一段风光。风光的表现之一,便是他们可以屯兵护宅。

这些兵只听令于他们,当他们集结起来,竟隐隐可以和长安的正式兵马一战。

而韦浮也在百姓中有了不同的身份——

“那位韦府君,疑似杀了林相的女儿,就为了给他早就死了的娘报仇。今天的局面,都是他搅和的。”

“他和太子羡是一路,和徐固那个女儿是一路!他们都是为了复辟前朝。”

“长安双璧,终是一起陨落了哎……我当初就不该歌颂他们!”

太子羡和韦浮成了人们口中的反贼,林相府邸中人杀出去,夺了那些大理寺看守之人的死活,林相也走出了府邸。

在这个时候,林相左右奔波,如同他在南国末期为国而口若悬河,重新守卫这个国家——

“绝不能让太子羡复国。这满朝堂,不知有多少像韦江河这样的人……我等为人臣子,自当为国效力,请清君侧!”

--

四处都有太子羡现身复国的消息,那当然是说给百姓们听的。

古往今来,除却蛮夷,发动战争者都要给自己书写“正义之师”之名,正如先前南蛮想成为西域之王,便必须查清楚甘州之战的真相。

太子羡真正出现的地方,自然吸引了最多的兵马。

皇帝和晏倾合作,本就是要用晏倾的名来吸引人追杀他。黄雀捕蝉,皇帝自然会派兵从后包围那些追杀者,拿下那些追杀者。但是大魏国土何其辽阔,世家何其强大,泱泱大国,皇帝都不能保证满天之下有多少兵马是听令于自己。

为了计划成型,皇帝只能派自己最信任的军队执行这种任务。可信任的兵马少了,晏倾能不能脱困,本就是半数区别,甚至可能性很低。

因这世上,需要太子羡死的声音,太多了。

徐清圆深夜进宫的目的,本就是恳求陛下加派兵马,可以单独出一队精兵,去救晏倾。

暮烈最终被说服,他派了宫中一队可以信任的亲卫,加起来不过数百人,由禁卫军副将亲自统领。这是他给出的唯一补救……因为更多的禁卫军、宿卫军、北衙与南衙的兵,都被他调动用来压制长安中的战火。

长安城郭在南国灭亡时没有毁掉一丝一毫,那长安城郭也不应毁于这场内斗。

徐清圆哀求之下,与风若一同在长安林相发动战火前连夜出城,希望足够来得及救援晏倾。

--

晏倾以太子羡的身份,吸引了太多火力。

上华天一部分兵马跟着他,一部分跟着卫清无。上华天已经倾巢而出,大魏那一方追杀他的兵马,数倍、十数倍于他。

他从未自称过自己擅战,但卫士们跟随他而战,发现晏倾统兵之能,并不比寻常将领差,甚至更好一些。他不是那类可以冲锋杀敌的将军,但他是“帅”。战争中,将与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