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第4/5页)

李卫不怕被流言蜚语,也不怕仕途受阻,用他的话来说是反正起点不高,再差就是回江南收租度日。

保泰打心底羡慕这份坚持自我。

如此看来,以往比一比谁更会玩,他是输得不冤。哪怕如今犹豫着要如何向康熙表态,也没想要采纳胤禩的意见。

认可李卫的,不仅有保泰。

北郊庄子,结束了一顿晚宴。

武拂衣把李卫请来坐一坐,也让胤祯一起来了。

既然乱葬岗一事被揭开了,而雍郡王认同解剖实践精神,请李卫过府一叙是顺利成章的事。

这顿饭把弘晖与弘昐也给叫上了,夜探乱葬岗成员基本到齐,就差保泰与五贝勒家的弘昇。

没请保泰,因为与裕亲王府着实算不得亲近。

而弘昇年纪尚幼,不请他来,也是不让他陷入两难之境。

理学院不是桃花源,上书房一样不是。

三个皇孙跑去乱葬岗,事后康熙迟迟没有表态原谅他们,近期三人在上书房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皇子、皇孙与高官子弟一起读书,怎么可能每个同学都融洽相处。

母妃的位份高低,母族的强盛与否,阿玛的爵位官职高低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因素。

别说小孩子不懂,出身皇宫与高门大户之中,真能毫不介意各种差距的亦是少数。或是生性豁达,或是被养成了宽和性子。

这点,武拂衣不等胤禛叮嘱,在乱葬岗一事爆发后的第二天就与孩子们严肃分析过了。

康熙不说停课,孩子们就要继续上课。

或是会遭遇夫子与同学的冷待,更严重的是冷嘲热讽,或更进一步有恶意的肢体冲突。

这时就要拿出孟子的名言,《孟字·告子下》写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弘晖与弘昐都认为读解剖书,搞后续实践调查没有错,只是缺少了事前报备的一环。

那就坚持本心,别因为外界的压力就改口。

在宫里遇上了困难找十三叔或十四叔,要真是大委屈就直接找康熙告状,别怕被罚。反正都是在被罚阶段,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不仅提醒了孩子们,也给府内的福晋与李氏做了思想工作,让她们不要强行干涉弘晖、弘昐。

什么叫做强行干涉?就是不了解解剖术,人云亦云认为那是歪门邪道。

如果她们执意认为孩子学这些是错的,起码要先了解哈维的原文写了点什么。

乌拉那拉氏毫不犹豫地表态不想读解剖书,那些内容着实不符合她礼佛的理念,但不会干涉弘晖的喜好。

对于弘晖,她就一个底线要求,孩子活着就好,别做杀人放火的事。至于是否被皇上看中,反倒在其次。

李氏却是不同,对于弘昐去乱葬岗一事是极其不赞成。

武拂衣早有准备,近些年买了各国书籍藏在北郊庄子,立刻就抽取其一给李氏送去。

李氏想要教育弘昐,就先了解儿子究竟读了什么。刚刚好,是到了让她英文水平进阶的时候,是可以接触专业医学类了。

暗暗给李氏定了一个“小”目标。

什么时候制作出全套满汉英的医学词汇词典,那才算她学有所成了。

李氏万万没想到居然会被加重功课,却也没有办法不认了。

乱葬岗事件后,上书房的第一个休假日。

武拂衣把弘晖、弘昐给带回北郊庄子,那里比城内郡王府更为放松。观察孩子们的状态良好,听着他们聊起宫内事也没有预料之外的差池。

所遭遇的排挤,都在胤禛事前写的「上书房108种小动作」中提到。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胤禛也早把应对建议给附上了。

武拂衣却没有照本宣科讲给孩子们听。建议孩子们不妨试一试自己解决,如有瓶颈困难再来询问。

毕竟每个人的性情都不同,将来的路也不可能完全复制长辈的道路,所以不必照搬长辈的选择。

一顿晚宴后,各自散去。

这一顿饭上,也是有了对乱葬岗一事的表态。

事发十天后,弘晖、弘昐、胤祯与李卫都没有后悔,哪怕康熙没给正面评价,至今还冷着他们也无妨。

“目前情况大致便是如此。”

武拂衣在晚餐后找上胤禛,把实时发展告诉了他。“事发十天了,现在你还认为皇上是有意浑水摸鱼地试探?”

胤禛语气肯定,“是的,我认为汗阿玛就是借机观察朝中众人的倾向性。这才十天而已,你想想他对索额图与明珠,就是耗时十个月也是有可能的。”

之所以没说十年,因为康熙已经五十岁了。

不敢说康熙还能有几个十年。不是他不想父亲健康,而是前头的顺治23岁死亡,皇太极也就活了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