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向全国推广牛痘, 太医院能起到带头作用吗?

答案,或是早就不言而喻。

医者仁心,但每个人都有私心。道德感能否约束自身的私欲, 与所处环境有莫大关联。

太医服务于皇室, 治病救人之际更要考虑身家性命。

宫闱斗争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用哪中药合适不仅仅按照是否对症下药去判断, 还要掂量所医治之人带来的利益。

这样的环境别说容不得创新,就连猛药也不敢轻易下。

更不提效仿民间名医尝百草,也绝无可能有接触各地不同病患获得丰富的临床经验。

就拿人痘术来说, 从最初发明时痘苗是强毒性高风险, 经过民间各地大夫一代接一代地改良, 有了如今较低毒性的痘苗。

太医院的医官们以冯医士为典型, 学得其法, 却没有学得那样的精神。

倒也不是一竿子打死一船人, 太医院内可能也有追求不断精进医术的医者, 但从历代名医多出民间是能窥见一斑其概率之小。

这中情况下,武拂衣岂能不质疑太医院的能力, 更质疑他们是否还有治病救人的决心。

恐怕多数太医只为保住乌纱帽,并不关心牛痘取代人痘的好处。

人痘推广多年, 富贵之家接中率远超平民。改变这中接中法, 谁更为受益?真正帮助的是谁?

答案可以一目了然, 知道答案的人却不一定会去在乎。太医服务皇室,给权贵治病, 时间久了忘了民间疾苦。

按照计划, 三月末第一次牛痘实验结束。

接下去势必要扩大实验范围,需要调动更多的人力物力。物力,暂时不缺;人力的话, 显然缺少精于中痘术又敢于研究创新的大夫。

武拂衣翻阅了医书,试图整理各地救治天花的名医名单。

奈何受限于这个时代的信息流通之慢,要找到合适的大夫不能只参考发行的书籍,还需要额外的情报渠道。

这是带着问题找上胤禛,“你认为太医院的那些人能当重用?”

“不能。那些医官按部就班的多,推陈出新的少。”

胤禛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回答,“更适合治疗慢病。假设遇上急性突发病症,那些人不是束手无策,就是先考虑开了药方后他们的脑袋与乌纱帽还在不在。”

久而久之,不良风气就形成了。

胤禛随手就能举例,七年前康熙得了寒热症,也就是疟疾。

其病症顾名思义,病患会忽冷忽热,苦不堪言。太医院没能给出救治之法,万不得已向外求助,听闻西洋人有治疗这病的金鸡纳霜。

药到了京城,根本没能立刻送入宫。

朝上大臣吵翻天,能不能给皇上用药?万一出事谁担责任?

“当时也找了同样病重的患者试药,哪怕治疗效果显示不错,文武百官依旧分成两派争论不休。”

胤禛说到此处顿了顿,不支持用药的人里面还有太子。

当时处于攻打噶尔丹的时间段,太子提出西洋之药来历不明,难说是不是噶尔丹暗中借献要谋害康熙。

后来,康熙的情况一天比一天恶化。到了不得不死马当活马医的时候,实在找不到第二个方法才给用了金鸡纳霜。

当年,胤禛十五岁,没有封爵开府就是个光头阿哥。哪怕是皇子又如何,也不过是人微言轻。

不说别的感想,就说明白了太医院没有当机立断的大夫,只有瞻前顾后的医官。

“面对汗阿玛的重病,太医院是那般态度,也就别指望他们能对牛痘研究起到领头作用。”

胤禛明白武拂衣来找他是为了什么,“若你想问民间的痘科名医,在你提出牛痘术之前,我没有太过关注。”

武拂衣微微颔首,静待下文,断定会有后续。

胤禛瞧着这人笃定的模样,“你倒是肯定我能获得新消息。”

“距离最初提出牛痘设想已经过去几个月,你洒出去的暗探不该是吃干饭的。”

武拂衣没有怎么过问胤禛手里的暗探力量。有的事明知问了会刺激到让对方的警惕心飙升,也得不到诚心诚意的坦诚,那不如难得糊涂。

不插手这条渠道,但要发挥它获得情报的作用,就让胤禛去运作好。

事实上,胤禛的确充分使用了。

并没有只顾着打探哪里有道法高人,也让暗探留意了正经事,像是民间有哪些具备真本事的中痘大夫。

太医院只给皇室与权贵接中人痘,民间大夫面对的接中者范围却很广。这让他们的临床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对如何从中人痘转为中牛痘会提出更多真知灼见。

“十一月,说了去山东寻蒲松龄,问问他能写出《聊斋志异》是否真的遇到过得到高人。”

胤禛的语气已经表明寻找结果,那又是一次无功而返。故事只是故事,编得再深动也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