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第2/3页)

冯家虽然叛乱但在武曌眼里也不算什么,她如今正积攒兵力意图出击吐蕃,把大军放到岭南去平叛简直就是杀鸡用牛刀。

所以她按住了那些想要派兵的大臣,顺便还直接让骆时行可以便宜行事。

如今交州没有刺史,数来数去整个交州能够支援广府的也就骆时行的手下。

同时她也看看骆时行手下的“家丁”到底有多大的能力,之前逻盛控诉程敬微闯入王宫

不过此时也有人怀疑问道:“岭南经略使纵然求救也应该让交州刺史调折冲府兵马前往,为何单单给北带县县令发信?”

这是对骆时行短短几日之内名声大噪而看不惯的人,明明没什么本事,怎么他就出头了呢?

好吧,从那首词来看,对方还有几分文采,但有文采者众,也没有他这么出风头的。

这个时候吏部尚书,哦,这时候应该称之为天官尚书,毕竟朝廷已经改制。

他站出来说道:“新任交州刺史正在前往交州的路上,只是不知如今到了什么地方。”

亲,交州没有刺史啊,前前任刺史在第一次叛乱的时候弃城而逃,已经被岭南经略使给斩首了,前任刺史则是刘延祐,刚被贬为县令,也是因为交州叛乱。

现在新任的刺史就算到了交州一时半会也未必能够捋顺交州的大小事宜,折冲府的兵他也未必调得动,更何况上次李嗣仙叛乱之时,因为冯子猷搞事情,折冲府的兵马都被叛军杀得差不多了。

如今看来说不定这是冯家故意为之啊,至于冯子猷……那是机缘巧合被杀,否则指不定他在坑了折冲府之后还能逃回自己家。

不过这么一数,就算是看不惯骆时行的人都有些无语了,岭南这个地方是不是风水不好啊?怎么短短两年之内经历了三起叛乱?

当然仔细一想的话,岭南那边其实一直都不怎么太平,小规模的打闹时常都有,只不过被扑灭的快,所以压根都不会惊动中枢,自然也不值得拿到朝会上来讨论。

这几次则是有些特殊,甚至第一次叛乱的时候他们都没放心上。

这样看来,如今的交州能够派出去的兵大概也就是骆时行手下的那三百人了。

只是众人还是有些奇怪,岭南五管,有五个州呢,除了交州和广州之外,还有容州、桂州和邕州。

广州如今是叛乱发生的地点,因为事发突然难以抵抗就算了,为什么不求援另外三个州呢?交州可是刚经历过兵祸啊。

没人搞得懂岭南经略使的想法。

实际上经略使的想法很简单——他觉得程敬微和他的兵很厉害,是他见过最厉害的。

虽然朝中在讨论的时候都是提的北带县令,他们更关注的是骆时行,然而在经略使那里,两次叛乱凸显出来的则是那个十七岁的少年军官。

就算是有经验的老将都未必能够次次以少胜多,并且还是大获全胜。

一般都需要兵力几倍于对方才能做到以极小的代价拿到胜利。

程敬微就不一样,只要他出现就能让经略使十分安心。

至于其他州的将领,他跟那些人不能说是不熟,反正是没怎么见过他们带兵,也不敢将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

当然求援信也还是发出去了。

其实无论是骆时行还是程敬微接到信的时候都很无语,程敬微虽然说着要带兵去给骆时行出气,但后来骆时行痛骂冯家一顿之后,这口恶气出了一半便留住了程敬微,让他别轻举妄动。

以前那两次叛乱朝廷没关注,他们偷偷摸摸的出去练练兵也不是不行,但如今大家都关注着这里,他们就别搞事情了。

结果他们不想动也不行,经略使求援了啊。

骆时行当时就很纳闷,广州到底什么情况啊?他们本地折冲府呢?折冲校尉呢?不带兵去平乱吗?

其实问题就在这里,折冲校尉……他姓冯。

这样就可以看得出冯家势大,折冲府的军官有一小半都是冯家人,他们牢牢把控着广州的军事力量,这也是经略使本人十分咸鱼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谁,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官位高也只能当个摆设啊。

冯家反了之后,经略使当机立断就封了城,根本没有下令给折冲都尉,他估摸着这位都尉大概率带着折冲府所有兵马投靠了冯家。

他能守住广州城就不错了,至于平叛……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吧。

程敬微带过去的“家丁”也不少,时至如今,他们手下的兵至少有一万多人,这还没算各个部族那里的驻军。

不过这一次他出来还是抽调了一部分驻军,留下来的并不多。

之前设置这些驻军是担心那些部落墙头草,万一遇到什么事情反水插他们一刀怎么办?

如今大家都是自己人,而且在发现生活越过越好,其他部族明显不敢惹他们,北带县又是周围最强大的县城之后那些部族一个比一个乖巧,都老老实实跟着走,驻军更多的开始承担一些治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