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临摹《舞蹈教室》

对德加《舞蹈教室》的临摹,是高凡在拥有巨匠级技巧后,第一次完整的临摹另外一位巨匠的画作。

说实话,技巧上没啥收获。

只增加了相关知识和鉴赏能力。

德加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已经从古典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他放弃了古典主义那种庄重的、肃穆的刻画,转而向一种‘反诗意’的方式去描绘生活。

《舞蹈教室》中一个苛刻的老人对着一群青春可爱的姑娘,一个对一群,一个丑对一群美,是沉闷、优雅和丑陋的完美结合,德加把女孩们最简单、最隐私、没有任何美化的姿态描绘出来,却让它们美妙得如梦似幻。

在临摹《舞蹈教室》的过程中,高凡觉察到了德加的第二个巨匠技巧,他称为之“对比”。

这幅画中到处都充满着对比,除了人物上的对比,还有构图上的对比,这幅画是用快速线条配景法画的,以地板上的线条做基础视角定位,基于透视的让画面越来越有接近的趋势,这是通过‘对比’形成的真实空间感。

在‘对比’和‘生命’两种技巧的叠加之下,德加创造了他自己的画中世界。

高凡试图学习德加的技巧。

但总是照猫画虎。

别别扭扭。

等三天后检视几人各自作品的时候,高凡发现他与安娜是真的在临摹,吕国楹则是画出了自己的风格。

吕国楹画的《舞蹈教室》,从人物到布局,处处透着‘圆融’技巧的影子,劳伦斯想看使用‘圆融’创作的作品,他看到了,明明是与德加一样的构图与人物描绘,但在吕国楹笔下,所有人物却错落有致的排列,让画面整体呈现出一种宛如放在天秤两端且两端平举的平衡感。

“您改变了这个、这个和这个人物的位置,让画面内侧和外侧的人物比例变得平衡起来,但人物数量依然不对啊……啊!您同时改变了教室的布局,这块镜子被您放大了,它补充了内侧画面中人物数量不足的问题!”

劳伦斯摸着这幅画一点一点去琢磨,总算明白了为什么高凡和安娜都说,吕国楹踏进了巨匠的门槛,那时只是一个‘圆’,而当这种技巧画在一幅画面中,才会如此显眼,那是一种独特的气质,是让吕国楹的创作与众不同的气质。

吕国楹没理会劳伦斯的惊叹。

只是指着这幅作品说:“这是我这个老头子新发现的一种技巧,但以我的年龄,可能没办法把它发挥到极致了,所以现在就画给你们看,你们都有自己的创作习惯,未必瞧得上这种四平八稳的古典主义新画法,但总可以做个借鉴。”

而临摹完了德加。

吕国楹就离开了纽约。

以吕国楹的水准,再临摹他人作品,已经起不到借鉴作用,反而会干扰自己的创作风格与习惯,高凡也是一样,只不过高凡更年轻,又遇到‘丢失技巧’这种普通画家不会遇到的情况,才会对德加有了兴趣。

而对吕国楹来说,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学习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画法,‘圆融’对他而言,已经足够足够了,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这条新古典主义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一直到他生命尽头,看看能够走到哪一步。

所谓‘传道’,就是吕国楹现在的想法和做法了。

而对比德加的《舞蹈教室》和吕国楹的《舞蹈教室》,更能体会出‘圆融’在画作中的使用方式,安娜对着吕国楹留下的作品揣摩了一个晚上,已经能够似模似样的画出带有‘圆融’技巧的作品。

高凡呢。

他交出的作品,依旧平凡。

“没有技巧。”安娜瞧着高凡的作品,皱眉问,“高,你的技巧呢?”

“已经很好了啊。”被吕国楹留在纽约的吴好学,此刻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构图对,人物没问题,色彩甚至比德加的更好,就是……嗯,就是少了一丁点气质。”

吴好学的眼光也不错,毕竟体内有大师灵魂,他说到了点子上,没法动用二段技巧的高凡,所创作的作品,通体都展现着一种‘匠气’。

说是‘匠气’,也就是这幅作品很好,你说不出它哪不好,它甚至是完美的,可能它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平庸。

高凡被这样评价,也不恼。

的确,他瞧瞧自己的技巧值,色彩、结构和线条,基础值分别是95、94、98,但经过神秘学、解剖学和心理学加成后,估算的数值应该是221、215和214。

之所以说是估算,是因为超过100的数值,不再被系统显示,而是按照1:30的比例,加到了‘扭曲’上。

高凡的普通技巧之高,可能是古今罕见,他不用特殊技巧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应是完美的,可安娜熟悉他啊,甚至通晓他的所有技巧,所以一眼便看出,高凡似乎只是在敷衍,而没用任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