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0章 一小步(第2/3页)

只是他仍旧保持着谦逊、从不气势凌人的作风,特别是在内阁之中,他没有想过要跟林晧然争权,亦是由衷地希望这个王朝能变得更好。

不过老实人往往容易吃亏,林晧然似乎最喜欢便是李春芳这种性子的人,毕竟真要“讲道理”,林晧然是“大道理”和“歪理”都是信手拈来。

亦是如此,在这段时间的相处中,双方几乎没有什么摩擦,面对重要的国家大事都是经过商议再呈交给隆庆定夺。

当然,张居正等人却是清楚地看到:其实内阁是由林晧然在掌握着局面。

李春芳已经年近六旬,胡须疏少,皮肤白皙,正在案前认真地票疏着奏疏,但仍旧是耳聪目明,抬眼看到林晧然从外面进来便抬手道:“林阁老,你来了,先坐吧!”

“谢元辅!”林晧然表示感谢,便是在对面坐下道。

李春芳利索地写完最后一笔,这才将笔放在笔托上询问道:“林阁老,不知你找老夫所为何事呢?”

“元辅大人,今大明各处作坊兴起,五十人为限过于狭隘!这是我所拟定的新规,想将五十人的限定人数最高提到一千人!”林晧然从袖中取出一份刚刚拟定的方案,显得恭敬地递过去道。

虽然他现在已经掌握着大局,但想要改造这个腐朽的王朝远比很多人所想象要复杂很多,想要做些惠民的事情总会遭到一些阻力。

哪怕已经在苏松取得成效的刁民册,现在亦是有序地扩大试点范围,仍旧遭受到护党派为首的既得利益群体的强烈反对。

现如今,他虽然没有亮想改革的大旗,但已然是做着一些有损官绅阶层利益的事情,却是需要更加高超的政治智慧。

有鉴于后世的教育以及对历史的认知,而今他还不具备大刀阔斧的能力,最好的办法还是徐徐图之。

就像是当年在雷州开海,先是撕开一个小口子,而今海上贸易已经造富了整个广东,现在亦让东南的丝绸得益。

“一千人?这会不会太多了,他们如果借机造反又当如何呢?”李春芳接过那份方案,却是心有所虑地道。

林晧然早在礼部就跟李春芳共事,便是耐心地解释道:“一千人是对纺织业的人数上限,且规定九成以上是女工,造反之事无须过于担心!”

“人心难测!咱们贵为阁臣,此事一旦出了差错便万劫不复,却是不得不防啊!”李春芳的脸色稍微缓和,但仍旧担忧地道。

林晧然知道李春芳其实是怕他冒进,毕竟这种新政出了“事故”,往往就需要他这个发起人来承担责任,却是微笑着继续解释道:“为了防止此事!我在方案中亦是做了规定:凡是超过五十人的作坊,均要请一个拥有生员以上功名的读书人监督,同时还要有一定德高望重的乡绅作保!”

“这个安排倒是巧妙!若是如此的话,读书人和乡绅恐怕不会反对这个方案了!”李春芳翻到后面果然看到这个规定,不由得轻轻地点头道。

原本他还担心林晧然过于理想化,只是看着他对造反的事情都有了防备,却是知道自己确实是多虑了。

却是不得不承认,却要论到治国智慧的话,自己确实是不如林晧然,而眼前这位定然能成为一代贤相。

林晧然知道想要做事就需要拉拢一帮人,然后才能打压一帮人,眼睛带着真诚地说道:“元辅大人,此次并不是我要多生事端,而是此事已是形势所迫。五十人的限制已经严重阻碍咱们大明手工业的发展,特别苏州丝绸风波可见一斑!虽然放开五十人的限制有一定的风险,但咱们如果事事都要以稳字当头,便会错过解决财政难题的最佳时机。”

自从宋朝开始,汉室王朝就很注重预防造反。对于作坊,通常都是五十人的限制,且不能招募流民,这无疑大大地限制着大明手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林润以此来打压苏州丝绸作坊的时候,他知道不能让华夏的手工业被如此束缚,故而他决定正式解除这个枷锁。

其实论创造能力,华夏无疑是世界之最。只是受到统治阶层短视的影响,加上他们推崇愚民政策,故而才让华夏走向深渊。

但是如今,林晧然却不愿意看到林润之流拿着鸡毛当令牌,却是要亲手打掉束缚在华夏民族身上的枷锁。

“好!那便按老规矩,先在苏松试行吧!”李春芳感受到林晧然眼睛中的那份对民族的热爱,便是妥协地道。

林晧然亦是暗松一口气,又是提及另一件事道:“据军情司刚刚送来的情报,播州杨氏已经有了反意,恐怕不日便会举旗造反!”

面对杨应龙强夺人妻一案,林晧然并不打算眨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坚持着令云贵总督缉拿杨应龙赴京受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