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第2/3页)

换做一般的御史,张络能不当一回事,然而今次过来的人是御史大夫宋文述,自然要郑重以对,还好他运气不差,看见丰肃侯温缘生路过时候,把人拉了过来,充当借口。

“当日出宫之人并非陛下。”

宋文述:“既然不是陛下,难道是丰肃侯不成?”

被临时拉过来的温缘生眼也不眨,果断承认:“确实是孤。”

虽然她不清楚两人到底在谈论什么,但不影响她勇敢地站出来,把黑锅扣在自己头上。

宋文述的表情还是跟往日一样慈祥:“可是都江侯也说是自己,还有池常侍在旁为证。”

张络&温缘生:“……”御史大夫为何不早说?

作为天子手足,丰肃侯跟都江侯两人都忠心耿耿,愿意为皇帝姐姐顶锅,奈何在社会经验上,还是有所欠缺。

宋文述见状,没有步步紧逼,反而跳过了这个话题,等跟张络他们分开后,慢悠悠地走回了部台。

皇帝给皇十一女跟皇十三子挑选老师与伴读时,随手圈了几个世族少年,当中就包括宋氏之人。

按照天子的要求,在正式履任前,老师们需要先把教案写好,呈给她看过后,才可以开始授课。

有的老师颇为悲愤,只觉天子不够信任自己,只是连公认的建平一流世族宋氏都老老实实地写了,旁人更无法气高,不得不依样而为。

等事情传出来后,许多朝臣倒是心中宽慰,例如袁言时,更是出言夸赞:“陛下尤重孝悌,乃是社稷之福。”

宋文述看过那些教案,慢慢发觉到,皇帝是个极其务实的人。

*

六月初,天子带着百官移驾桂宫避暑,或许是因为郊外风气更宽松的缘故,她上朝的时间变得更没有规律了一些,反倒经常带着兵部尚书一块在郊外纵马。

早晨,从林间吹来的微风给人以山间特有的凉爽感。

温晏然骑马登上高坡,然后勒住缰绳,保持着远眺的姿态,同时向身边人笑道:“朕打算在南边建一座新城。”

皇帝说话的语气与平常没太大区别,但说话的内容,却绝对很容易让因为伏案工作而告了病假的户部尚书再度把太医请进家门。

钟知微:“南边运河一带,不少人劳役结束后,便不打算回乡,陛下在那边建一座新城也是好事。”

温晏然转过头,向她笑了一笑,不紧不慢道:“这座城,朕打算按照陪都的标准来建。”

钟知微虽然是武将,也明白这两年间因为修建运河的缘故,户部的账面格外紧张,而新建陪都,显然又是一个费人费力的大工程。

她沉默了一会,还是相信皇帝心中必定有了完全的计划,不用自己操心,转而笑道:“南边炎热,陛下可以冬日待在陪都,夏天再回来建平。”

钟知微固然不会把跟皇帝交谈宣扬出去,然而温晏然自己完全没有隐瞒的打算。

第一个为这个消息感到严重头疼的自然是卢沅光,她一时间觉得自己不能继续休养,得立刻爬起来工作,一时间又像继续躺在家里,以此躲避外间的纷纷扰扰。

除此之外,袁言时、宋文述等人,也都上了折子,劝谏天子不要操之过急。

袁言时深施一礼:“陛下冲龄践祚,正是大有可为之年,或可缓缓行之。”

此时的温晏然,在面对袁太傅时,依旧十分客气,然而这种客气无法转换成实质的权力,她一旦决定不去听从朝中重臣的话,袁言时等人便无可奈何。

温晏然似笑非笑道:“朕心中已有成算。”

不管大臣如何劝说,依旧把任务派给了工部,部中主官黄许深刻意识到了什么叫做时不我待——曾经打过辞职报告,结果皇帝派了太医到他家里,确定身体状况并没有说的那么糟糕后,便把他的折子打了回去,黄许当日不敢继续坚持,然而早知皇帝是要按照陪都的标准新建城池的话,他怎么也得多乞几回骸骨。

工部忙着组织人手,制定建造计划,计算需要的材料等等。

本来因为士人算学水平不够高,而朝廷取官又多是看人的家族背景,个人名望,导致了许多工部官吏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而建设城池之类的事务繁杂纷乱,绝非一时半会所能厘清,然而因为太学中已经开设了算学一科,前些时日又有不少学生通过了擢才试,被分到工部为官吏,使得这个机构的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黄许心想,难怪当日皇帝特地请了卢老博士出山,到太学中教人算术,原来是为了大兴工事做准备。

以前皇帝就算有意建城,一般也都只负责提需求,具体细节则由工部完善,然而温晏然是一个很喜欢亲力亲为的皇帝,那座陪都到底该如何选址,内部又应当如何布局,甚至于排水系统该怎么构建,都得细细问过一遍,导致黄许每次面圣时,都异常心惊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