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薛团回家(第3/4页)

他见过检察院的朋友以后,就被陪着去拜访区赵局长。

其实他可以通过王队长引荐,但是他不想让王队长为难,更不会给人家惹麻烦。

王队长引荐的话,不管帮没帮忙,回头别人也说走王队长的关系。

他让不相干的人引荐,劝说赵局长,那就是从政策出发摆事实讲道理,跟交情无关,谁也挑不出什么错,赵局长、王队长、他自己都没有任何麻烦。

军事院校进修,对他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有非常大的提升。

办公室里,宋延辉对着那首诗研究了一下午,他忍不住跟同事嘀咕,“这不会是悼念海湾那边的吧?”

同事道:“那位是去年去世的,不需要现在悼念啊。”

宋延辉却眼睛一亮,“不对,那位是1975年4月5日。今年却有人趁着这个日子在首都闹,谁知道是不是借机闹事?”

他突然发现了不起的线索一样,两眼放光,“就是这样的,我要去见赵局长!”

前些年砸烂公检法,所以不少人靠着家里能闹腾的缘故进了机关单位当上了干部,而宋延辉也是这样上来的。他绞尽脑汁要立功,每一次有什么任务立刻就想超额完成指标,拿到业绩就可以提干。

这一次也不例外。

如果把顾孟昭打成海湾那边的线人,那他就可以趁此立大功!

他兴冲冲地拿着顾孟昭案件的卷宗去找赵局长,原本他应该先跟王队长汇报,可他不想被王队长抢功,所以自己越级上报。

赵局长刚好招待完两位客人,正送出门去。送完客人,他转身看到宋延辉过来,皱眉问什么事儿。

宋延辉便眉飞色舞地给赵局长汇报自己的新发现。

赵局长听得眉头紧皱,这分明就是想把顾孟昭的悼念行为打成通敌叛国的罪名。

他心里着实不悦,因为这宋延辉仗着自己老子的威名,向来不把王队长等人放在眼里,这会儿竟然要骑到自己这个局长头上来了。

可巧,刚才薛明翊和朋友过来,跟他说得就是这个事儿。

赵局长示意宋延辉把卷宗拿出来,他直接翻了翻,指着宋延辉和同事提审曹志德的笔录,“曹志德亲口承认他们四个知青于今年1月8日祭奠悼念敬爱的人,之后顾孟昭写了诗,这个顾孟昭、另外两名知青也说法一致,你现在说是悼念去年4月5日的海湾对面那位,不觉得牵强?”

宋延辉不肯放弃,红着眼睛继续游说,“局长,可今年4月5日,他们在首都闹事……”

赵局长不悦:“顾孟昭去闹了吗?”

宋延辉一愣,“那倒是没有,他在大队被监控改造呢。”

赵局长:“文章是谁发表的?”

宋延辉:“……曹、曹志德。”

赵局长看着他,语重心长道:“宋延辉,咱们做公安的最重要的是讲究事实证据,实事求是。”

这不正是人家薛明翊强调的么?

顾孟昭写诗有错吗?私人写诗,悼念敬爱的人,没有反动言论,一点错都没!

错的是什么?违规发表。

那么他发表了吗?他写完埋在灰堆里,并没有。

违规发表的是曹志德,曹志德也亲口承认是他抄写以后寄给报社,报社也有记录可查。

所以,事情不就简单了么?

谁违规谁错,谁错谁担责!

要是随便冤枉一个知青,还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知青,那必然会引起其他知青的不满,甚至由此惹出麻烦。

薛明翊原本说话语气比较沉稳冷淡,并没有什么煽动性,可他在军事学校进修学习了演讲课,如今话术突飞猛进。

他给赵局长分析形势的时候,就带有很大的说服力,摆事实,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没有不打动人的。

赵局长瞬间就接受他的说法,认为他说得对,这事关区公安局的声誉,不能等省公安厅问责,他们应该秉公执法。

当然,也是薛明翊找对人,如果只是打动王队长那个级别的没用,因为他指挥不动宋延辉,也无权放人。

赵局长就可以。

宋延辉张口结舌,有一种自己要大干一场却突然被人釜底抽薪的感觉。

赵局看着宋延辉,严肃道:“宋延辉,我们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顾孟昭没错,你现在就带人把他送回去,再把曹志德抓来。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宋延辉:“……是。”

赵局长完全秉公办案,虽然对顾孟昭有利,却没有半点庇护。

宋延辉说不出什么。

赵局长催促他:“宋延辉同志,不要耽误时间,免得让曹志德逍遥法外,尽快给他缉拿归案。”

宋延辉不情愿地离去,虽然他可以不把王队长当回事,可局长……终归是局长啊。

宋延辉叫上同事小邱,要连夜去大杨湾带曹志德回来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