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话(第6/12页)

  关于那段历史的小说也罢,真实的历史也罢,涉及8的地方,总给我矛盾的感觉。康熙和雍正对8的指责不外乎虚伪狡诈,又说他才能过人,还有就是说他惧内。百官举荐之前数年,康熙对他倚重有加,自我感觉超好的雍正居然会说类似“他比我强”的话。我觉得,如果8真象他们说的和表现出来的那么有能力那么八面玲珑,他的不少作为显得莽撞冒失任性,明显有悖当时的常情常理,与他的目的大相违背,怎么抬也不够“虚伪”不够“狡诈”。如果他真的虚伪又狡诈又聪明,很多事上都该选另一种做法。

  最显然的就是他的家庭问题。以前说过,8因为老婆是公主之女身份高贵而惧内,我是断断不敢同意的。8生母身份低微,这一劣势只有在与其他皇子相比时才存在,对比其他人。父系社会,先比爹,爹一样,才比娘。他首先是皇帝之子,皇阿哥。要说8是想通过妻子的影响亲近讨好康熙,更是胡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讨老婆多生孩子才是正经。象八福晋那样,结婚好几年也没生出一男半女,不要说古代的皇家,就是在现在普通人家,八成以上的公婆也会有看法,直接地委婉地忍不住会要提点几句。打几下太极混过去还罢了,敢直着脖子顶嘴叫嚣你管不着?呵呵,不要说公婆,亲戚朋友,甚至自家爹娘,都得侧目而视。现代媳妇幸运,大半的人家,小家庭另过,公婆很难把手伸进儿子的家庭。时代对女人的要求且放一边,人们(至少中国人)对媳妇和对女儿的期望是很不一样的。

  册封贝勒之后,得到重用,就算八福晋能起点作用,也早就达到,“宠妻”以至于得到“惧内”的名声,倒是叫老爹丢脸嫌弃。8的家庭结构离皇帝的标准太远。满人奉行联姻政策,康熙更是通过娶人女儿笼络权臣的好手,怎么会不介意?万一八福晋成为一代“泼后”,大清岂非国将不国?满人的脸往哪儿放?男人的脸往哪儿放?百官拥立那会儿,8才一个两岁的儿子。古时儿童死亡率很高,皇家也不例外,康熙和雍正都死了好几个儿子。谁知道弘旺长得大长不大?难道让大清皇嗣到8就断了?还是到时候胡乱从宗室里拉一个出来?看看康熙自己生子教子的劲头,就知道单凭这一条,8 out!这些,以8的聪明会想不到?若是苦心孤诣地窥视着皇位,怎么能不先从自己最弱的一条下手?

  在我看来,可能的解释:一,就像一些读者说过的,要么他深爱妻子,要么他另有所爱,而且,这爱情对他的重要超过了野心;二,他要么并不真的在乎皇位,要么早知道自己没戏。合情理的解释是1+1。如果这样,他为什么又要去趟那趟浑水?我以为,他主要还是想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引起康熙的重视。此前,他就是靠着才能得到康熙的器重的,以至于错误地以为力量越强,康熙对他就会越看重。另外,成为一大股势力的领袖,他的行为就不能仅仅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和判断,而必须照顾大部分随众的利益和愿望,尤其这其中还有9,骑虎难下!

  单从看到的一些资料,我认为9的野心比8大,富可敌国,又是皇家血脉,进一步想要掌握国家权柄,可惜自己政治才能和人望都是平平,只能依附着8。8和9这两联盟马车,8是旗帜是标杆,可9对缰绳有很大的掌控权。设想万一8夺嫡成功,9会怎么样?不但以大功臣自居,只怕还要玩弄类似摄政的权柄。想来,这一点,8也不是不明白的。8被推出来,触怒了康熙,躲在幕后的9有惊无险。倒是作为兄弟的4看得比较清楚,即位后先抬8压9。

  对8的看法,很多时候牵扯到对良妃的看法。拥4恶8者,援引4的一些说辞,认为良妃不是什么好人,很有野心,几乎是8的恶源。这笔墨官司,4能不能作重要证人是个问题。康熙对女人的品味如何,与良妃之间发生过什么,是另外的问题。没有精力也没有条件去史料里翻找蛛丝马迹,仅凭感觉,我相信她是美丽的,优秀的,聪慧的,忧郁的,不幸的,值得同情的。几百年前的一个看似荣幸实则不幸的悲剧女子,与其往她的名号上再泼一勺脏水,我情愿相信她的美好,情愿相信8有一个好母亲。

  缺乏父爱的童年,良妃对于8情感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即使难得亲近,母子俩的心却很亲近,因为他们只拥有彼此。在我的想象里,母亲的不幸,自己的不幸,使得8对皇宫对权势对女人都存在顺势和叛逆的两面。

  一方面,他切实地生活在势利的皇宫里,勾心斗角,攀高踩低,时时发生。作为被忽视被欺凌的一方,他非常清楚有权势有地位能做什么,对“力量”十分敏感,迫切地追求“翻身”的一天。他要证明自己,引起康熙的注意,往上爬,改善自己和母亲的处境,给欺压他的人一点颜色。他柔顺忍耐,遵守适应现有的框框条条,察言观色,尽量地不冒犯什么人,小心地投其所好。因为父亲的不在意,养母的不上心,生母的无能力,8的童年想必在地位低下的奴仆手上吃了不少闷亏。他了解每一个阶层的人的力量和作用。所以,他不但对上位的有权势的笑脸相迎,对地位比他低的也是和颜悦色,曲意周全。童年就经历了太多冷眼和磨难,承受能力也比较强,有些事是不甚在意,有些委屈也能够忍耐。喜怒不形于色,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这些一部分是天生的温和,一部分是后天从经历中不知不觉磨练出来的生存之道处世之道,说不上是好是坏。哪个人不想过的顺心点呢?康熙和雍正都是在人际关系上没受过什么委屈没吃过多少苦头的,自诩正确自以为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指责他虚伪狡诈的,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