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第4/4页)

殿试到了如今,已过去三月有余,热度也渐渐消退,别人对他的称呼也从沈榜眼变成了沈编修。

毕竟翰林院中最不缺的就是饱学之才,在这里待过的状元榜眼探花不计其数,他们三个进来,就像是一滴水珠落入湖中一般不起眼,即便是负责编修大周会典,做的也是其中最末的部分。

比如抄录,编篡,检查有无别字等。

随后再交由顶头上司负责检阅审核。

非但不忙,还很清闲,甚至有许多时间可以看看书,写写文章。

这日,沈伯文刚点完卯,到后堂分配给自己的屋子中坐下,继续昨日的手底下的事。

不知过了多久,范应期也到了翰林院,一路上的低阶官员都向他问好:“范学士好。”

他也一一颔首应过。

走到一半,忽的想起来一件事儿,于是半路上拐了个弯儿。

沈伯文听到动静,闻声抬头,便忙站起身来:“下官见过范学士。”

“不必拘谨,坐吧。”范应期将自己手中拿着的几本书放到沈伯文的桌案上,在他身边坐下,温和地问道:“你初到翰林院,近日来可还好?”

“多谢学士关心。”

沈伯文闻言便从善如流地坐下来,继续道:“诸位同僚皆是和善之人,下官一切都好。”

“那便好。”

范应期点了点头:“修史之事是大事,不必着急,宁可多翻阅典籍,也切莫出了什么错漏之处。”

沈伯文自是恭敬应下。

范应期笑了笑,便站起身来,“你是稳重的性子,就当我白嘱咐一回,回头若是有什么不懂的,尽可来寻我。”

沈伯文忙起身相送:“多谢学士,下官谨记。”

范应期离开之后,沈伯文回到原位,翻看起他方才带来的那几本书。

原来都是自己这边编修大周会典能用到的,心中不由得有所触动,随即便继续埋头于书本之中。

一早上的工作做完,就到了午饭时间。

翰林院是有自己的饭堂的,饭菜味道还都不错,尤其是这几日刚来了新人,听老人们说倒是比以往还要更胜几分。

沈伯文回家倒也方便,只是刚入职,自然不好不合群,若说什么方式能让人们迅速地熟悉起来,莫过于一起用饭了,因而他中午便也先不回家,与同僚们一道在饭堂用饭。

他隔壁便是谢之缙的屋子,刚出了门,正好碰上。

谢之缙一瞧见他,便主动问道:“沈兄是要去饭堂?”

“正是。”沈伯文点了点头回他。

“那正好。”谢之缙关上自己的房门,走到他身边,“那便一块儿去吧。”

沈伯文自然不会拒绝。

实际上,谢之缙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在翰林院的饭堂里用饭,他虽然什么样的饭菜都吃得,但终究还是更喜欢美味的,不然也不会见天儿的不在家里吃,跑遍坊市就为了寻摸京都之中饭菜味道甚美的馆子了。

即便在他来之前谢阁老就跟他说过,翰林院饭堂之中的饭菜味道还不错,他也表示不信。

毕竟他父亲是对自家母亲端上来能咸得齁死人的汤都面不改色喝下去的人。

然而第一天上值的时候,他的回家用饭计划便被沈伯文的一句随口相邀给打破了。

勉为其难地同沈伯文去了一次饭堂,谢之缙才发现,原来自家父亲这次说的竟然是真话?

翰林院饭堂的饭菜,味道的确不错。

说实在的,谢家府邸距离翰林院还是挺远的,如此一来便正好,此后的每一日,就变成了谢之缙邀沈伯文一块儿去饭堂了。

在去饭堂的路上,沈伯文正走得专心,忽然听到身边人问起:“沈兄最近在忙什么?”

沈伯文闻言,面上便露出个无奈的笑,语气中带了几分愁出来:“在给我们家那小子,寻一间合适的学堂,好让他继续读书,不至于荒废了。”

自己每日在翰林院中做的工作跟他没什么两样,好友这般问,自然不是问工作方面的事了。

既然不是公务,便是私事了。

说到这件事,沈伯文也很无奈,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京都想要为自家珏哥儿找间学堂继续念书,竟然是件那么不容易的事。

倒不是找不到,而是选择有些太多了,京都之中,秀才举人甚至在这儿等着补官的三甲进士们数不胜数,为了生活开设私塾学堂的也不少,而该如何从这些里面挑一处合适的,就成了沈伯文最近的烦恼了。

谢之缙前几日在得知沈伯文已经成亲多年,有了一儿一女,长子甚至都已经九岁之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分明他看着也没比自己大上几岁……

他是聪明人,一听便明白,随即便挑了挑眉,斟酌了一番,才开口道:

“沈兄若是不嫌弃,谢家族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