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第2/2页)

沈伯文自己并没有什么想买的,闻言便道:“取一本《京都风物》。”

“客官您稍等。”伙计立马去拿。

买好书之后,又带着自家娘子在临近的坊市中转了转,这才回去。

……

另一头,谢之缙找了间面馆吃了碗面,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

踏入谢府的大门,还没走多久,就在回廊处偶遇了他爹谢阁老。

不由得问道:“父亲今日怎的在家休息?”

“托你的福。”谢阁老淡淡地瞥了自家儿子,随即就收回视线,继续负着手往前走。

谢之缙反应了一下,想起来了,自己参加这次的殿试,他爹应当是为了避嫌,所以才不能去参加殿试考卷的评卷。

走了几步追上去,笑眯眯地道:“父亲,没能参加评卷,是不是觉得颇为遗憾?”

谢阁老本不想理他,但听了这句话,便停住了脚步,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

“这天刚回暖就穿起广袖大衫了,你不冷?”

谢之缙不知道话题怎么突然跳跃到这里了,下意识回答道:“儿子不冷。”

然而好巧不巧的,他话刚说完,就打了个喷嚏。

谢阁老见状,在心里翻了个白眼,颇为嫌弃地看了他一眼,转身走了。

谢之缙:……

谢阁老可以在家休息,然而殿试的读卷官们和内阁其他大人们却仍在忙碌的阅卷评卷当中。

殿试的阅卷时间只有三月十六日这一日,若是要在这一日的时间内,对所有的考卷都一一仔细看过,再评出高低好坏来,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再加之这些人都是从严格的会试中脱颖而出的,大部分人的水平其实相差不远。

因而授卷官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把会试前十名的卷子挑出来,递送到阁老们面前。

毕竟会试的阅卷时间要比殿试充足宽裕许多,因而会试的排名,其实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若是不出意外,本次殿试的状元,榜眼,还有探花,就会在这十个人当中选出。

至于传胪和二甲的前几名,应当也是在这里面。

剩余的那三百多份考卷,则是由其他读卷官负责评卷。

读卷官们阅了一整日的卷,眼底手下经了若干份考卷,刚去用完了晚饭,又马不停蹄地回来继续工作,一份份考卷上被画下圈,或是叉,而这些考生最终是二甲进士,还是三甲同进士,也将由这些画在考卷上的圈和叉的数量来决定。

而这般行事,也正是因为在前几名已被定下的情况下,后面的排序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殿试的阅卷因为时间紧,便来不及由执事官们誊抄成朱卷,只能将名字糊住,因而读卷官们很容易通过自己眼熟的字迹来确定这份考卷是属于哪个考生的。

这也是一种殿试时的潜规则了。

比如现在送到诸位阁老面前这十份考卷。

谢之缙的笔迹与谢阁老一脉相承,在场的就没有认不出来的,窦知文笑了笑,便伸手将这份考卷拿在手中看了起来。

剩下的九份考卷,也到了其他阁老手中。

褚云祁看完手中的这份,便将其放下,文章虽然写的不错,但却不怎么合他心意,接着又拿起另外一份。

低头一看,第一反应便是这一笔字,当真不错!

随即再看内容,文章言之有物,字里行间不见轻狂,也不过分阿谀,斟词酌句恰到好处。

竟是一篇难得让他挑不出来毛病的文章。

满意地点了点头,又看起其他几份自己还没看过的考卷来。

虽然这一篇文章的行文风格与自己欣赏的那名考生的相类似,但也不能百分百确定,还是全都看完之后,再行判断比较好。

直到十份考卷全都看过,便心中有数了。

他重新找出那份,将之送到窦知文面前,道:“大人,您看看这一份。”

窦知文伸手接过,一边看,一边捋了捋自己的长须。

整篇文章看完,面上神情倒也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放下考卷,只颔了颔首,道:“放着吧。”

这话里的意思不明确,但褚云祁也不好再问。

……

翌日辰时,天子御驾到达文华殿,诸位大臣在殿前跪迎。

片刻之后,景德帝高坐殿上,对身边候着的读卷官道:“行了,念罢。”

读卷官应诺,随即拿起摆在最上面的一份,开始读卷。

整篇文章读完,景德帝没说好,也没说不好,读卷官会意,接着拿起第二份,又接着读起来。

直到前三份都读完了,景德帝掀起眼帘,只说了两个字:“继续。”

读卷官心里一突,看样子陛下是对阁老大人们选出来的前三名不满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