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第2/3页)

谢方吟微微抬头看向顾行简,似乎在确定他所言是否为真,不敢有所行动。

“下去!”吴璘不耐地挥了下手,谢方吟这才起身行礼,然后恭敬地倒退出去了。

等谢方吟走了之后,吴璘才问道:“你可是想到了什么,不欲他在场?昨夜我们来这府衙之后,你只要了这舆图,也未与那厮细说我们要作何。你有顾虑?”他带兵打战多年,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练就了他敏锐的直觉。

顾行简微微笑道:“将军英明。我并不了解成州的情况,对这位知州的底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无法放心地将所有事情都说给他听。我们的计划,还是暂且瞒着他吧。”

吴璘点了点头,昨夜进来之后,顾行简就命令清场,不许闲杂人等在场,虽然留了谢方吟但也只是问一些州县的情况,没有把普安郡王的事透露出去。

大凡身居高位者,都无法轻信于人。

吴璘沉声道:“你这么想也没错。就像我至今也弄不明白,到底兴元府和我身边哪个才是金人的细作。完颜亮入境居然一点都没有惊动我们,恐怕边境上也有他的人。你看这舆图,可看出什么名堂来了?”

顾行简摇头道:“成州并不大,辖下共五个县。但每个县的村镇加起来,足有上百之多,而且多数地形复杂。就算将我们的人都派出去,仔细搜索也颇耗费时日。而在这段时间内,我们无法保证殿下和名册的安全。”

吴璘眉头紧锁,沉默不语。他原本对赵琅来兴元府之事并不看好。一位养尊处优的郡王,不识五谷杂粮,能做出什么大事?多半呆不了几月就会自己回去了。可赵琅不仅悄无声息地来了,自己还在兴元府辖下的州县呆了一个月。后来吴璘见到赵琅的时候,赵琅穿着普通百姓的粗布麻衣,颠覆了他的印象。

赵琅请求吴璘帮忙,吴璘还记得那个年轻人说话时坚定诚恳的目光,着实打动了他。可定得好好的计划,却被提前泄露出去,被金国知晓,并采取了应对的措施,所以导致铜钱的事情毫无进展。他欲上表陈情,但被赵琅阻止了。

赵琅说,的确是他未办好此案,结果摆在那里,让吴璘不用替他解释。

后来,一个年轻人找到赵琅,说自己是民间抗金组织的人,自告奋勇去金国刺探消息,还说他若不能回来,便让赵琅找到那本至关重要的名册,万不能落入金人手中。

赵琅知道兴元府并不安全,大概也不想连累吴璘,便独自离开去寻找名册了。

说起来是孤勇,意气用事,但却没来由地让人佩服他的心气。一个堂堂的郡王,还是皇位继承人之一,竟然肯舍弃个人的安危,去全大忠大义之事,吴璘便不能不救他。

“可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吧!难道就因为怕泄露殿下行踪,而放任不管?”

顾行简刚才已经想好了对策,说道:“将军莫急。日前,完颜亮的妾室坠马受伤,尚未痊愈,寻医问药是无法避免的。成州的大夫里能看此伤的人不多,而且我看过那药方,里面的几味药材也不是普通的药铺所有的。我们只需派人在那几家药铺和那家医馆盯着,总会找到蛛丝马迹。但此事不能交给成州府衙,需将军派军中善追踪的可信之人。”

吴璘虽不明白顾行简是如何知道这些的,但也没有多问。毕竟顾行简知道完颜亮在成州后,已经马上告诉了他。虽接触不多,但此人身上有一种沉稳并且让人信服的决断力,不愧是宰相。

吴璘仔细想了想说道:“我去安排。”

“此事也不用操之过急。毕竟完颜亮潜入成州的目的,只是我们的猜测。将军先回去好好补一觉吧,养足精神再说。”顾行简劝道。他见吴璘暗暗揉过好几次眼睛,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身子熬不住。

如今边关尚且太平,吴璘也有意培养手下的孙辈子侄,若不是为普安郡王,他真是很少亲自上阵了。昨夜不眠不休地盯着那些山川湖泊,真的有些累了,便答应顾行简回去休息。

顾行简从府衙里出来,崇明连忙迎上来。顾行简道:“先回客舍再说。”

两辆板车停在府衙门口,衙役正从车上卸下粮袋,还有几个村民在帮忙。顾行简看了一眼,崇明解释道:“他们是来这里交赋粮的村民,刚刚到的。”

赋粮每年春秋交两次,多是用来养兵的。因为从南方运送大批粮食过来费钱费力又费时,朝廷就让当地的百姓用上缴粮食来减免税赋。

顾行简也没有多理,正待上马车,忽然听到旁边的两个人议论:“你们说赵良那人奇怪不奇怪?赋粮来回运送一趟,抵他半月的工钱,他不干,只知道闷在地里干活。那个人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

另一个说:“他是村长从兴元府特意招来的,当初就没问多少工钱,村长看他高高大大的,又不怎么说话,就带回来干活了。他本来就很奇怪,平时对什么事都不关心,却老是向村里人打听那个行脚医去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