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2/3页)

他是藏族人,自然也信佛,提及这些文物瑰宝,不由心生自豪。

“有价。”

这话自然是阮昭说的,扎西错愕的转头望她,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2003年,苏富比在香港的拍卖会上一尊明代铜鎏金释迦摩尼佛像,拍出了两千八万港币的价格,不仅创下了当年佛像的拍卖纪录,也是历年最高。”

扎西听着她冷淡的声音,升出一股不服气:“那个佛像怎么能与我们扎寺的相比,我们扎寺的佛像都是有着悠久历史,从明代开始就供奉在此处。”

谁知他的指责,不仅没让阮昭难堪,反而引来她一声轻笑。

她扭头看着扎西,轻声说:“拍卖的那尊明代释迦摩尼佛像,最早可追溯到明洪熙年间。”

扎西满脸‘那又怎么样’的不服。

“扎寺伦布寺始建于1447年,是明朝正统十二年。而洪熙皇帝正是正统皇帝的亲爷爷。”

扎西:“……”

哪怕他再笨,都听出了阮昭的言下之意,真要论起岁月长久,那尊拍卖一千八百万的佛像只怕还是殿内佛像的爷爷辈儿。

“那…那佛像的价值也不该单单只以价格来判定,我们这些佛像可都是上了国家文物保护名单的,是国宝,”扎西的声音在阮昭似笑非笑的表情下,越说越小。

他虽然是个导游,可平时这些历史知识都是死记硬背。

这会儿眼看要争辩起来,居然没了当导游时的利索嘴皮子,渐渐词穷起来。

倒是阮昭,无意与他再争执下去。

她安静仰头,朝佛殿内的铜像望去:“有哪一件文物在流落海外之前,不是无价之宝呢。”

“所以,国宝亦有价,无非高低而已。”

扎西被她轻狂而又理所当然的口吻震慑,当下只余一个念头。

这样漂亮脱俗一姑娘,怎么尽钻钱眼里了。

阮昭自然不知导游心中所想,不过哪怕知道导游这么想她,只怕也顶多呵笑一声,赞一句有眼光,居然跟业界那些老顽固对她的评价一样。

她接着往大殿旁连着的佛殿走去,却被扎西拦住,歉意道:“这里不能进。”

“不对外开放?”阮昭淡声问。

扎西有些为难,小声说:“也不是不开放,这里是大师们点化贵客的地方,我们寻常人进不得。”

阮昭不由嗤笑,如今社会物欲横流,就连看似身处世外的佛寺,都早已沾染上了世俗气息。

瞧,这是一间寻常人进不得的佛殿。

*

阮昭倒也没被这个小插曲扫了兴致。

只是刚出大殿没多久,她正往旁边的连廊走时,手机响了起来。

她本没想接,内地的寺庙向来游人如织,难得能遇上这么安静的寺庙,她自然不想让人打扰自己的这份清闲雅致。

奈何手机如同跟她过不去一样,一遍不通,又是第二遍。

电话是她店里小姑娘云霓打来的。

一接通就听对方火急火燎道:“昭姐姐,你什么时候回来啊?”

“怎么了?”

“你不在的这阵子,刘老板都上门三趟了。我看他这次是真着急,听说他刚收了两件好东西。不过其中一件残的太厉害,就等着你回来救命呢。”

阮昭之所以,对文物来历了如指掌,就是因为她是个文物修复师。

只不过她是专做商业修复的。

作为修复师,阮昭确实太年轻,但架不住她名气大。

她师父是顾一顺,文物圈子里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早年在故宫博物院里主持工作,后来年纪大了才退下来。

阮昭是他七十岁那年,收的关门弟子。

当年收徒仪式弄的那叫一个隆重,文玩圈子里不少人至今都还记得。

师出名门,又有天赋,特别是在她出师的那一年,就修好一件宋朝破损的古画。

当年这幅画的主人当年找遍整个圈子,都没人敢轻易接手。

不少修复师都怕修不好,砸了自己的招牌。

偏偏阮昭人野胆大人,别人不敢轻易接的,她敢。

最终让不少等着看她笑话的人失望的是,那幅画还真让她修出来了,因此她在文玩收藏圈里一举成名。

她名气来的太快,因此常有人说,她是命好,投在了顾一顺的师门下。

要不然谁敢把这么贵重一幅画,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修复师。

阮昭也不急着为自己辩解,因为在之后,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修复,证明自己在书画修复上得天独厚的天赋。

“老刘这人不厚道,他手里旧物件确实有,但是新东西可也不少,这次未必就不是他故意放出的风。晾着他。”

阮昭握着手机,语气冷淡。

在古玩圈里,不时兴说真假。

所以行话鉴定赝品,叫新家生,后来嫌麻烦,干脆只称新旧。

新的是假的,旧的自然就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