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食品厂……(第2/2页)

供应方面之前田馨最发愁的是猪肉,猪肉相对紧缺一些,城里住房条件窄,没人养猪,到了农村,院子宽敞倒是有地方养,一来是小猪仔不好寻,二来家里还得有粮食喂猪,猪崽子不用吃的太好,吃糠就行,但架不住养猪有风险,一场猪瘟下来,大半年白干,一分钱不赚还得赔钱。

政策宽松,农村养鸡养猪随便,头数也不限制,只要家里养得起。

养猪虽然难,但总有想多赚钱的人,在家里养头小猪,到年底养肥了往食品站一拉,能换不少钱回来。

猪肉的问题解决了,鸡肉方面田馨不发愁。

鸡鸭不像猪那么难养,城里谁家有平房的,还不养几只鸡?不为别的,每天能摸出几个鸡蛋来补身子也好。

像赵桂芬,家里院子虽不大,也留出来鸡窝的地儿,养了几只鸡下蛋吃肉。

田馨想,去城里的人家寻寻,只要价格合适,肯定能买到鸡鸭。

饭馆里的菜单上,都是些当季菜,倒是有些地方有大棚技术,可以种植反季的蔬菜,可这样的菜成本太高,不是田馨一个小饭馆能用得起的。

田馨研究过田爷爷的菜品,没有什么特别的蔬菜,都是常见的家常蔬菜。

饭馆得备货,蔬菜容易坏,绿叶菜卖得少,大部分需要的食材无非是土豆、茄子、白菜这种的常见货,尤其是冬天,饭馆菜单种类会缩减一些。

田馨在心里暗自摇头,省事,但没新意。

农村人都有自留地,自留地里会种粮食或者蔬菜,田馨想,暂时先按田爷爷的进货渠道来,后来她有更好的法子再说。

盐巴、醋、酱油这种调味料都是计划供应的商品,要用相应的票据才能购买,不过私人饭馆是经营的商户,有正规的开店凭证,可以拿营业执照去食品站或者供销社买调料,不要票,只是价格会比有票据的稍微贵一些,主要是花钱能买到心里就踏实。

虽然有郑伯伯的信,但田馨不放心,还是拉着林原去了趟镇食品站。

幸亏有自行车骑,这段路骑车不觉得远。

食品站的冯站长看了信很热情,招呼田馨和林原进来:“我们这边也传遍了,说省城开了两家私营饭馆,这可了不得,之前可从没有过,大家都吃国营饭店,谁见过个人私营的饭馆呀,现在政策宽松,能给市场经济做点贡献,顺应号召,是我们食品站应该做的!”

田馨和林原对视一眼,不愧是站长,说话就是好听。

冯站长沉默片刻,又道:“你和老田熟,自然知道猪肉和其他物品的价格,咱们还按照以前价格走,行吧?”

田馨点头:“那感情好,麻烦冯站长了。”

食品站是农资收购站下面的,除了猪肉还收购其他农产品,种类也丰富。

黄昏时分,下班的职工急匆匆来到食品站的窗口,今天有猪肉售卖。

外面闹哄哄的,田馨望着排队的人群,人间的烟火气,就这样藏在市井的忙碌里,显得格外质朴动人。

田馨长舒口气,供应这方面解决了,她才算彻底放了心。

田爷爷一走,以后饭馆所有杂事,都得她和林原来操持。

为了忙活饭馆的事宜,田馨从学校请了一天假,班主任章老师追着问原因,田馨只说家里有事。

章老师又劝了不少,让田馨把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这批插班生里,章老师最看好田馨,她没上过高中,但听说下乡也没扔下课本,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进步,这样的好学生,正是社会需要的!

田馨底子弱一些,经过这些天的学习,逐渐跟了上来,章老师也欣慰。

田馨的学习成绩还不错,是有机会考上本科的,努力苦读,拼搏才有机会,章老师毕竟年长一些,他怕田馨年纪浅,不懂这个道理。

田馨怎么不知道?可学习要忙,生意也要顾,现在形势大好,她实在是舍不得赚钱的机会。

政策是逐渐宽松的,改革开放了,人们认知的提高,还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现在是尝试阶段。

田馨通过书,知道后世一些变化,自然比别人更通透些,只有利用好这个时间差,田馨才能站稳脚跟,赚到钱。

高考啊高考,距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