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六部之争,大魏文报显,卖报了!(第6/7页)

压的许清宵根本没心思去做其他事情啊。

很快,许清宵回去了。

回去第一时间,就开始写头版头条。

【六部尚书为何大打出手,原因竟然是为了国库银两】

这头版头条绝对能吊足京都百姓胃口吧?

至于报纸一旦宣发出去了,六部尚书会不会找自己麻烦许清宵就不管了。

反正他们说了会支持自己的。

当然,许清宵也不是真的贬低六部尚书,肯定是要进行修改的啊。

工部尚书要求大力发展水车,利国利民,早一点动工,早一点让百姓们吃饱喝足。

兵部尚书要求整顿军队,免得让外国异族瞧不起,弘扬大魏国威。

刑部尚书要求加大成本,惩恶锄奸,打压妖魔,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吏部尚书就算了,许清宵修改为,吏部尚书一直在拉架。

礼部尚书也算了,也是拉架的。

至于户部尚书顾言,则是担心大魏随时会有灾祸,留点银子留点家底,不希望再发生平丘府之事。

这要是公开出去,估计百姓们要感动死来,六部尚书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帮他们刷了一波好感。

头版头条写完了。

许清宵便开始真正运作了。

就如此,一转眼,五天的时间过去了。

水车之事,再许清宵的时时刻刻监督之下,总算是彻底落实和推广了。

如今晋商,徽商,以及赣商开始运输材料,有些比较近的府郡,已经开始动工了。

而其他五商也纷纷捐赠了许多水车材料,当然也会给价格,不可能让人白给钱,同时也可以用材料抵入官费。

如此一来,光是这五天,已经有二十五个郡开始动工,月底之前,可以保证五十郡地建好水车。

这只是第一步,而许清宵的目标,是要在三个月内,让水车出现在大魏每一个缺水之地。

当然一部分是重点发展,另外一部分是麻痹敌人,暂时不会大力投钱发展,不过该发展还是要发展。

藩王之乱会不会爆发,这个另说,不能因为太过于顾忌藩王,而影响大魏发展。

眼下大魏王朝是有银子了,大魏百姓没银子没粮食啊,必须要让大魏百姓吃饱喝足再说。

其余的,统统靠边。

百姓不吃饱喝足,藩王就更有机会乱来,百姓吃饱喝足,一切都有余地。

水车之事,没有了任何阻碍,暂时性不会遇到任何麻烦,许清宵也算是可以松一口气。

剩下的事情,就是大魏文报了。

这是水车之事解决后,许清宵最在乎的另外一件事情了。

这五天来,张如会一下都没睡,忙东忙西。

请了一批人,专门收集一些京都趣事,而六部每天也会定时定点送来一些相关信息,都是可以公开的。

而许清宵也没闲着,他将守仁学堂的人聚集在一起,提前培训,审核文稿,比如说某些东西还是不要出现,并且加自己的东西进去,必须要站在一个公道上面。

不能藏私之类的。

终于,就在第五天,大魏文报第一版出炉了。

正反两面,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东西,每一件事情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而且整个流程也已经打通了。

每天戌时之前将所有新闻信息,全部交给文报馆,子时之前,文报馆必须要将样报交给守仁学堂。

由守仁学堂进行终审,终审结束之后,必须要在丑时之前,交给文报馆,而文报馆立刻交给印刷纸地。

在卯时之前全部印好,由各地书店贩卖兜售。

目前许清宵定的是周报,就是说所有新闻都是一周内的事情,因为目前流程还没有彻底熟练起来。

万一出了差错,这不尴尬?

所以先暂定周报,一周一份,只要分量足够,信息多,足够京都百姓吃一周的瓜。

然后再开始一周两份,到最后才是日报。

不能太心急,否则的话,一旦出错,就丢人现眼了。

大魏文报馆已经建好了。

一百多号人,是张如会请来的人,许清宵安插了十个自己人进去。

地位也有划分,小编负责信息递交,责编负责第一道信息审核,主编负责第二道审核,以及各方面的反馈。

副总编有两个,许清宵安排李守仁进去,而张如会也安排一个比较有威望的老学者进去,严谨一点要好,不然压不住人。

至于总编,暂定的是自己。

基本上所有的事情,也全部搞定了。

现在就等着大魏文报出世了。

守仁学堂,许清宵望着桌上的第一版大魏文报。

说不紧张吧,有点不太可能。

但说很紧张吧,也不是特别紧张。

也就在此时,张如会来了。